您當前位置:中國菏澤網(wǎng) > 開發(fā)區(qū) > 正文
作者: 艷粉 淑婭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2-03-01 10:05
□記者 艷粉 淑婭
2月27日,家住菏澤開發(fā)區(qū)岳程辦事處的劉冠明早晨起床后,抬頭看了看天,對妻子說:“今天天氣不孬,可以做掛面了。”于是,夫妻倆開始和面,忙活起來。劉冠明今年50歲,從爺爺輩開始,家里就做手工掛面,一直傳承到他這一輩,已有近百年的歷史。雖然現(xiàn)在市面上有各種各樣的面條,但劉冠明堅持做手工面,他做出來的面光潔度好、耐煮沸、煮后不渾湯,而且每條掛面的橫切面都有針尖般小孔,也可稱為手工空心掛面。
經(jīng)十幾道制作工序,20個小時才能完成
2月28日,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走進劉冠明家中,映入眼簾的是掛在架子上細如發(fā)絲的手工掛面,隨風舞動,散發(fā)著面香,讓人垂涎欲滴。劉冠明說,他自小跟隨父母學(xué)習(xí)制作手工掛面,其工序復(fù)雜,做法非常講究。
制作空心掛面是個累人的活,大大小小的工序有十幾道,一點都不能馬虎。整個制作流程需20個小時左右方可完成。加工流程大致分為和面、醒面、切面、搓大條、搓二條、盤條、上筷子、陰條、分筷子、再陰條、出筷子、上大架、晾曬、裝封等。
“自從嫁給劉冠明后,我就跟著他學(xué)習(xí)制作手工面條。”杜俊麗笑著說,剛開始不習(xí)慣,覺得累,一點機器不用,全程都是人工,“就拿和面來說,需要把水和面粉按照比例均勻搭配,用雙手使勁搋面,直至面團外表光滑、有光澤,醒面之后再進行二次搋面、切條、盤條。
這樣和面,制作出來的面條更加勁道、口感好,如果面和不好,面條直接拉不成,容易斷。通過20個小時努力,制作出來的面細膩帶著麥香、勁道彈牙,深受市民喜愛。
制作掛面靠天氣,一天僅能制作20公斤
在記者采訪時,就有不少市民來到劉冠明家購買掛面。
“好吃,是真好吃,機器做出來的面根本沒法比,吃了他家的面條后,就不愿吃市面上賣的面條了?!鼻皝碣徺I面條的李女士笑著說,原來只知道手工面條好吃,但沒想到制作工藝會這么復(fù)雜。
當面團醒好后,杜俊麗用盤子將面團切成條狀,然后揉成圓柱狀,劉冠明將揉好的面慢慢地盤在另一個盆中,繼續(xù)醒面,這個過程就需要等一個多小時。等面醒好后,杜俊麗將面簽固定在專業(yè)工具上,開始盤條,面條在她雙手拉扯間很有規(guī)律的固定在面簽上,而后被有序掛在醒面坑里,上面蓋上被子再次進行醒面。
杜俊麗說,制作面條的工具非常講究,用的是祖輩傳下來的方法,“這個面簽是由白蠟樹枝制作而成,將皮去掉后,制作成大小、長短均勻的條段,然后用水煮了,才能使用。”
當醒面完成后,杜俊麗將掛面取出,依靠重力和面條的彈性,將原本不長的面條拉到了二三米長,掛在晾曬的架子上,隨風舞動,散發(fā)著陣陣面香。待晾干后,這批手工掛面就基本制作完成了?!白匀涣栏傻膾烀婢哂歇毺氐奈兜溃罆衩鏃l也有很多講究,太干了易碎,太濕了不適合保存?!倍趴←愓f。
杜俊麗介紹,傳統(tǒng)手工掛面是一門靠天吃飯的手藝,天氣太熱或太冷都不適合做,現(xiàn)在溫度合適,天氣晴朗正是做面條的好時候。每天早晨六點到傍晚,杜俊麗夫婦兩人忙前忙后,一天也只能制作出20公斤干面條。“雖然手工面條費時、費力、工序復(fù)雜,但這種傳統(tǒng)手藝不能失傳,我們會一直堅持。”杜俊麗說道,“早晨或者晚上,在鍋中煮兩個荷包蛋,再下一縷掛面,出鍋撒上點蔥花、香菜和香油,既方便又可口?!?/p>
制作手工掛面要耗時20小時,花費的是普通掛面4倍多的時間,還有無法計量的精力和心意。這一雙手、一門絕技的展示,光看著,就讓人對傳統(tǒng)手工藝升起滿滿的敬佩。
人民網(wǎng) 新華網(wǎng) 央視網(wǎng) 中國網(wǎng) 光明網(wǎng) 中國日報 中青網(wǎng) 求是網(wǎng) 山東網(wǎng) 魯網(wǎng)
菏澤市政府網(wǎng) 菏澤文明網(wǎng) 菏澤市紀檢監(jiān)察網(wǎng) 燈塔-菏澤黨建網(wǎng) 菏澤長安網(wǎng) 菏澤廣電網(wǎng) 菏澤市教育和體育局 菏澤市自然資源和規(guī)劃局
中國徐州網(wǎng) 連網(wǎng) 鹽城新聞網(wǎng) 宿遷網(wǎng) 中國淮安網(wǎng) 蚌埠新聞網(wǎng) 阜陽新聞網(wǎng) 淮北新聞網(wǎng) 拂曉新聞網(wǎng) 中國亳州網(wǎng)
舜網(wǎng) 青報網(wǎng) 聊城新聞網(wǎng) 德州新聞網(wǎng) 濱州網(wǎng) 東營網(wǎng) 水母網(wǎng) 中華泰山網(wǎng) 東方圣城網(wǎng) 瑯琊新聞網(wǎng)